涉农高职院校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33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简介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随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特色鲜明的涉农高职院校,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从2012年开始,与杨陵区、富平县等开展村干部和职业农民系统化培养合作,经过实践,初步形成了村干部及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2016年利用国家自主招生政策,招收首届村干部及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班,开展职业农民(村干部)全日制学历教育,并启动实施“334”职业农民(村干部)培养模式,同时,通过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路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在6年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先行探索,为国家“百万扩招”先行实践。在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陈子季司长针对多元化生源如何保证“质量型扩招”问题时,对我院的具体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该成果在产教融合理论指导下,立足培养造就一批“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基层组织接班人、脱贫致富带头人,破解“谁来种地,谁来兴村”难题,通过探索、研究、实践,创新形成“334”职业农民(村干部) 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即深化校政合作,建立“三共同”机制:共同招生、共订方案、共同管理;灵活组织教学,形成“三结合”模式:农时季节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课堂与田间地头结合;实施精准培养,构建“四对接”体系:专业设置对接农业主导产业、课程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教材编写对接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对接能力培养。 该成果依托校、政、行深度参与,探索形成了符合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的系列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18适合种职业农民(村干部)学习的立体化手册式、活页式专用特色教材,建立了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过程中的招生、管理、教学等系列保障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 该成果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通了职业农民(村干部)全日制学历提升培养的路径、机制,有效解决了培养通道不畅、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农业农村发展不衔接、教学组织及管理难等系列教学问题,培养了一批助力陕西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的“永久牌”人才,形成的《实施“菜单式方案+模块化课程”,服务产业送教上门灵活施教》案例及《农业生物技术(村干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育部推广典型经验。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