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33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创新点 |
1.创新形成了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样板 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发制定了面向职业农民(村干部)的农业生物技术、园艺技术等系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农民和村干部两类不同培育主体,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针对村干部岗位,增设村务管理、村镇建设及基层党建等特色课程,加大管理及基层党建类课程比例。针对职业农民群体,依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增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等实用技术课程,满足职业农民现实需求。农业生物技术(村干部)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广典型经验,为全国同类院校提供了样板。 2.创新形成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双线”管理机制,为开展同类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针对职业农民(村干部)实际状况,在具体实践中,按照“农闲时集中上课学习,农忙时生产实践”的原则,创新形成“农时季节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校内课堂与田间地头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破解学习与生产、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融入最新农业行业标准规范及党和国家对农村基层政权巩固基本要求,以单项农业技术为模块,开发编写《农产品安全保护》《农村政策法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等18种立体化手册式、活页式专用特色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对接产业最新发展、对接农村管理最新要求。同时,针对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实施“双班主任制”,由学院和政府部门等分别安排辅导员和工作人员共同担任班主任,形成“双线”管理机制,有效破解了教学组织及管理难的问题,为开展同类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3.创新建立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符合职业农民(村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开展同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针对职业农民(村干部)特点,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弱化理论知识考核,强化能力考核,构建能力考评体系。如:职业农民班开设的《作物生产》等专业技术技能课采取田间地头现场实践操作、撰写生产总结报告、调研报告等方式考核;村干部班开设的《农村应用文写作》等公共课采取现场演讲、撰写公文、提交工作总结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考核其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考核方式转变,实现考核评价与能力培养无缝对接。同时,建立学分银行,实施学分积累转换机制,对于其参加职业培训学分、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他学习成果等进行认定,转换成相应课程学分,予以免修相应课程,促进学习成果融通、互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