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334”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完成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位置: 专栏首页>>334>>成果产生的背景及形成过程 |
成果产生的背景及形成过程 |
1.成果研究依据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随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2014年国家出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指出,要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高素质农民。在这一背景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特色鲜明的涉农高职院校,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职业农民(村干部)系统化培养途径,创新形成职业农民(村干部)全日制学历教育 “334”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先行探索,为国家“百万扩招”先行实践。 2.成果形成过程 2012年,学院与杨陵区、富平县开展村干部、职业农民系统化培养合作,经过实践,初步形成了村干部培养模式。2016年学院与杨陵区、富平县开展合作,利用自主招生政策,招收首届村干部及职业农民全日制学历教育班,并启动实施“334”职业农民(村干部)培养模式。2017年继续合作招生,同时,通过省级重点教改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路径探索与实践》的实施,进一步深入研究。 2018年陕西省委组织部与陕西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在全省村干部中开展学历教育提升工作的通知》(陕组通字[2018]104号),文件提出从2019年开始委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每年300名村干部大专层次学历教育,标志着村干部学历教育走上快车道。 2019至今,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百万扩招”政策要求,持续加大职业农民(村干部)的培养力度,截止目前,已培养毕业生481名,在校学员已达3859人(村干部1490人,职业农民2369人),招生专业涉及13个。 在6年的探索实践中,破解了职业农民和村干部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形成的“334”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提升完善,探索出了一条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教育的培养新途径,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